以红色“底色”提升调解“成色”

武乡:全方位深层次推动“红色+调解”融合发展

山西新闻网>>法治频道>>枫桥经验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近年来,武乡县坚持以“弘扬太行精神、共建创新武乡”为主线,精准聚焦“党建引领、红色传承、依法调解、公平公正”十六字方针,深挖红色调解资源、梳理红色调解历史、讲好红色调解故事、打造红色调解品牌,全方位深层次推动“红色+调解”高质量融合发展。2022年,武乡县被命名为“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县”。2023年,“红色传承+多元解纷”样板被命名为“第二批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2024年,中国法学会来武调研,就“四诊联动”、“五长联合”工作法给予充分肯定。

【三大聚焦 推动“红色+调解”深度融合】

聚焦“价值引领”,推动“红色文化+人民调解”深度融合。依托王家峪、下北漳、砖壁、寨上等红色村落众多革命遗址和故事,创新打造“红色调解庭”3个、“红色调解室”5个,设置红色文化墙,展示革命先辈艰苦奋斗、团结协作、为民服务的精神事迹,灵活运用“红色故事引导法、红色精神激励法、红色资源联动法”等多种红色调解工作法,调处矛盾纠纷、解决实际问题。深入梳理全县红色革命历史,全面收集革命先辈开展革命活动的故事、遗迹,挖掘其中蕴含的调解智慧与和谐理念,切实融入“红星调解”、“老蒋说事调解”、“老宋调解”等品牌,营造浓厚红色调解氛围。组织专业人员编写《红色调解故事集》,邀请老党员、老干部、老退役军人深入各村开展红色调解故事宣讲140余次,引导群众传承红色基因,潜移默化接受红色调解文化熏陶,自觉增强“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意识。

聚焦“素养提升”,推动“红色教育+人民调解”深度融合。定期组织调解员赴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下北漳鲁艺旧址、关家垴旧址等红色教育基地“沉浸式”聆听红色革命历史,学习革命先辈处理矛盾、团结群众的智慧和方法,增强调解员责任感和使命感。组织调解员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培训活动,邀请红色文化研究学者、法律专家、调解能手专题授课,深入讲解红色文化内涵、法律法规和调解技巧,激发调解员工作热情和奉献精神。组织调解员赴革命圣地、红色县(区)学习借鉴红色调解工作经验,同时邀请外地红色调解员到武乡县开展经验交流,拓宽调解员工作思路,提升调解工作水平。今年以来,组织开展红色革命教育4次、红色主题培训3次,培训调解员780余人次;组织外出学习1次,邀请外地专家经验交流2次,调解员业务水平和调解能力不断提升。

聚焦“机制创新”,推动“红色基因+人民调解”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吸纳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退伍军人、法律工作者等“敢担当、威望高、村情熟、点子多”人员,组建优势互补、善作善成的“红色调解小分队”。将全县原有4个调解大网格,延伸细化为12个小网格,每个小网格按照人口数量及分布,合理配备3—6名红色调解员,“保姆式”上门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建立“红色调解微信群”12个,及时收集群众反映的问题和矛盾纠纷线索,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今年以来,通过网格排查和微信群收集矛盾纠纷线索57条,及时解决43条,开展宣传解释14条。制定出台《武乡县红色调解工作制度》,明确调解流程、调解人员职责和纪律要求。建立完善《武乡县红色调解工作台账》,对每一起调解案件进行详细记录,做到“一案一档”。

【守正创新 打造“红色调解”特色品牌】

红色故事引导法。调解过程中,调解员化身红色历史“解读者”,穿梭于村舍巷道、田间地头,根据矛盾纠纷特点,巧妙选取契合矛盾焦点的红色故事,用鲜活的历史案例叩击当事人心扉,引导他们在红色记忆中感悟包容真谛、主动换位思考,最终实现矛盾消融、握手言和。例如,在处理常家垴村村民因宅基地边界问题产生的纠纷时,队员并未急于评判是非,而是娓娓道来一段“抗战时期李、张两户人家主动拆除自家院墙,开辟紧急通道,保障全村安全”的革命故事,让双方当事人认识到邻里和睦重要性,推动达成和解协议,将矛盾之地变成了和谐之所。

红色精神激励法。调解过程中,调解员化身红色精神“传播者”,从革命历史中提炼出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用先辈们不怕困难、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红色精神与感人事迹叩击当事人心灵,鼓励双方主动承担责任,积极解决问题。例如,在处理监漳村一对夫妻因家庭琐事产生的纠纷时,队员翻开革命历史典籍,以“抗战时期王、赵夫妇虽聚少离多,却始终相互信任、携手共进,为革命事业默默付出”的故事,引导夫妻双方珍惜感情,共同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最终夫妻俩互相道歉,并将那本革命历史典籍郑重地放在书架上,将红色精神永远留在心中。

红色资源联动法。当遇到较为重大、疑难、复杂,涉及人数较多的矛盾纠纷时,调解员有着独特而有力的“秘密武器”——组织当事人到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现场调解,让当事人在庄严肃穆的红色氛围熏陶中,“沉浸式”感受革命先辈们的伟大精神,从而放下心中成见,理性审视矛盾、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处理西里庄村村民土地纠纷时,调解员深知常规调解方式难以化解如此错综复杂矛盾,于是精心策划,组织涉及纠纷多方当事人来到寨上村朱德故居旁开展现场调解,带领参观故居每一处角落,深情讲述“朱德同志在艰苦岁月里,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舍生忘死、勇挑重担”的革命故事,最终大家放下成见,达成一致解决方案。

【硕果累累 助推基层治理提档升级】

基层治理能力显著提升。“红色+调解”工作模式的深入实施,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红色调解小分队成为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基层治理新格局基本形成。

社会和谐氛围更加浓厚。红色文化融入,让调解工作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群众在解决矛盾纠纷过程中,不仅享受到了“一站式受理、一条龙服务、一网式跟踪、一体化研判”,还受到了红色精神洗礼,邻里关系更加友好和睦,村风乡风民风更加文明向上。

红色文化传承得到加强。推进“红色+调解”工作过程中,红色文化得到了进一步挖掘和传承,红色调解故事宣讲、红色文化阵地建设,让更多群众尤其是年轻一代了解了全县红色革命历史,增强了对红色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热情。

【总结经验 推动“红色+调解”再创佳绩】

弘扬太行精神是“红色+调解”融合发展的重要法宝。武乡县是红色资源大县,是伟大太行精神的重要孕育地,全县人民天然敢于吃苦、无私奉献的红色基因,已成为全县人民做好一切工作的思想源泉和行动自觉。

坚持人民至上是“红色+调解”融合发展的力量源泉。武乡县作为革命老区,传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优良传统,“红色+调解”工作模式,始终从群众最关心的矛盾纠纷源头治理出发,真正实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

凝聚多方合力是“红色+调解”融合发展的强大支撑。充分发挥红色教育基地、县乡村三级机构、各成员单位作用,织牢织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贯通、左右协调、多方参与”的治理“红网格”,用活“情理法”、打好“感情牌”、感化“铁心肠”,真正实现“清官也断家务事”。

“红色+调解”工作模式是武乡县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一次有益探索。新征程上,武乡县将立足红色资源禀赋,在“红色+调解”品牌建设上勇担当、立潮头、善作为,积极推动红色调解建设成果转化为护航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推进高效能治理、实现高水平安全的实际成效。 ( 杨超 )

(责编:程峰玲、林晓庆)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