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顺县喂马乡:五个叠加效应,推动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优化升级

山西新闻网>>法治频道>>行政执法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山西新闻网法治频道讯  为进一步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强乡镇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推进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专业化、精细化,加快构建职责清晰、权责一致、高效有序的乡镇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机制,和顺县喂马乡以“五个一”为抓手,着力推动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工作纵深推进,打通综合行政执法“神经末梢”。

建好“一支队伍”,从“碎片化”向“整体化”优化升级

喂马乡按照“属地管理,县乡结合,以乡为主,联合执法” 的原则,出台了《喂马乡综合行政执法队伍改革实施方案》,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组长、乡长为副组长、各班子成员为成员的乡综合行政执法工作领导小组,为改革提供坚强组织保障。挂牌成立以乡长为队长的58人综合行政执法队,其中专业执法人员12名,辅助人员6名,网格长16名,网格员24名,同时吸纳县直单位派驻人员等其他执法力量为补充,构建起“专兼结合、新老交替、乡村融合、力量集聚”的“一盘棋”执法队伍,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

“一支队伍管执法”既可以提高执法效能,同时也意味着执法无死角、监管无空白,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都有人管,民众满意度将随之提升。就拿群众最关心、最有代表性的人居环境整治一事来说,喂马乡是典型的产煤工矿乡镇,煤矸石乱堆乱放问题突出。近日,一名网格员巡查中发现东喂马村一处公路边有大量随意倾倒的煤矸石,严重影响村容村貌。接报后,乡综合行政执法队队长带领执法队成员以及乡环保局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实地勘查并释法说理、制作笔录。确认问题后,经过法制审核、告知当事人权利义务、下达行政文书等标准执法流程,该案当事人主动配合执法人员对该处煤矸石进行清理,整个执法过程严谨有序、快捷高效。以前发生在基层的类似的违法行为,乡镇看得见却管不了,得由环保局、自然资源局等多个部门的执法人员下来协调解决,不仅周期长、效率低、多头执法、重复执法问题突出,而且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推卸责任现象也时有发生。乡里建立了“一支队伍管执法”后,由乡镇领办包办,条抓块统、协同作战,变“多部门执法”为“属地执法”,成功实现治理顽疾发现在早、处置在小,执法效率显著提高。

厘清“一份清单”,从“盲目性”向“清单化”优化升级

历经几次修订,逐步完善清晰综合行政执法工作清单。由过去的4类42项涉及森林防火、打击盗采、违建处理、环境污染、安全生产、道路交通等事务,逐步发展到现在的三大类75小项,其中法定事项20项,赋权事项55项,多为群众堵心、部门扯皮的高频事项,基本实现基层事情基层办、基层权力给基层、基层事情有人办。

清单要落地见效,不能编完就完了,下一步关键是怎么让清单条款深入“执法队员”的心。为此,喂马乡党委、政府坚持学在前,悟在前的原则,推广集体研讨深入学、全面覆盖常态学、教育培训重点学“三学”模式,统一印发《执法事项清单》口袋书,组织执法队员逐字逐句学、原原本本学、联系实际学,迅速在全乡上下掀起学习热潮,实现事项清单不仅“在册”更“在心”。今后,喂马乡全面推行清单化作业,严格依单履责、依单考核、依单监管、依单问责,接住用好“下放”执法权。

联通“一张网络”,从“单兵作战”向“融合作战”优化升级

一是用足基层网格机制,充分发挥村“两委”干部、网格员和微网格员等基层一线人员善于发现问题和收集线索的优势,搭建起“网格+平台+执法队”的工作体系,即网格(村干部、网格员、微网格员)报告、平台(综合执法办公室)受理、执法队处置的乡村联动执法体系,实现“网格员吹哨、乡镇执法队报到”,有效破解了基层治理“看不见、不及时”的执法困境,实现治理重心下移。二是用好“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这一乡镇统筹辖区内执法力量的综合执法平台,统一受理、登记、分解有关事项,按工作流程交乡镇综合行政执法队办理或协调县级执法队伍处置,切实做到“乡镇综合行政执法+行业部门专业执法+县乡联合执法”,乡镇、部门一体联动、上下畅通。

为真正做到“一张网”兜住基层万千事,实现一顶“大盖帽”统管百姓事,网格员和执法人员密切协作、日查夜巡排查问题隐患在喂马乡已成为常态。日前,乡综合行政执法队在巡查中发现,公路段工程队在挖排水渠过程中,将喂马乡河绪村口以北一排2米多高的松树毁坏。执法队立即责令其停止毁坏行为,并将情况及时反馈给乡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由于此次事件涉及公路路产赔(补)偿收费标准等行业专业知识,乡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按照工作流程,及时联系林业局协助执法。最终,在多方努力下,被毁坏的树木得以重新补栽,并对当事人严查重处。“乡呼县应、上下联动”协作配合机制,赋予乡镇对辖区需县级职能部门解决事项的协调权,确保县乡两级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扬长避短、协同高效抓好行政执法工作落实。

截至目前,全乡共开展安全生产、森林防火、打击私挖滥采、林业执法、拆除私搭乱建等执法活动32次。其中联合县交通运输综合执法队、林业局、自然资源局开展3次联合执法,有力遏制了私挖滥采行为,有效形成执法合力。

健全“一套制度”,从“协商办”向“制度管”优化升级

一是建立业务学习培训机制。依托“人民学习、格局屏天下、学习强国、好干部在线、行政执法大讲堂”等平台,强化对《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山西省行政执法条例》等诸多法律法规的学习,并开展业务培训25次。乡主要领导登台授课,将柔性执法、公开执法、文明执法理念贯穿执法全过程。每名执法队员随身携带一本执法手册,自觉形成自学、互学、比着学的良好氛围,有效提升了执法队伍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二是建立管理评价机制。强化对执法人员的目标考核,制定人员管理、年度考核与监督评价等制度,落实好任免建议权、人员考核权,通过有效的管理评价推动“一支队伍”的高效整合。对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等履职不力的执法人员,及时清退出执法队伍。三是建立普法清单制度。探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将执法检查与宣传教育相结合,形成精准普法清单,在执法过程中答疑解惑、释法说理,以文明执法带动宣传教育。

强化“一种理念”,从“刚性执法”向“温情执法”优化升级

面对基层一线的执法对象散而乱,如何使执法工作既有力度又有温度?喂马乡在执法过程中以教育劝导为主,让群众知法懂法,积极配合。面对执法对象,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宽严相济”的原则,按照错误性质和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改正、行政处罚直至移送有关部门处理。对于情节轻微、能够主动配合调查、积极消除影响的,责令限期整改,给予口头警告;对于情节较重的,依法依规作出处罚;对于情节严重、不知悔改的,一律移送有关部门,从严从重处理。

当然,“温情执法”不是法外滥情,更不是纵容违法,而是在秉公执法的同时让更多的人体会到法律的温度,实现情与法的完美结合。前不久,喂马乡一次拆违治乱执法行为受到群众的广泛好评。

东喂马村旧乡政府所在地跟前的10户村民在未取得任何手续的情况下私搭乱建彩钢房卖山货、售蔬菜、修家电,10年的临时用房破烂不堪,早已过时的广告牌匾东倒西歪,生活污水、居家垃圾随意倾倒,不仅严重影响村容村貌,还带来极大的消防安全隐患。喂马乡综合行政执法队秉持着“和谐拆违、温馨拆违、人性化拆违”的理念,积极联系东喂马村包村干部、党员干部,吃透户情、了解民情。一方面不厌其烦地给违建商户摆事实、论政策、讲道理,另一方面切实考虑村民合理诉求以及长效管控,向村主要负责人下达指令,召开村民会议,商讨规划一块合理的地方,帮助配合拆迁户另谋生路,把村里的富余劳动力整合起来,集中打造和顺南部山货交易市场、零售交易市场、商品批发中心,让村民安心做生意,生活舒适又洁净。通过切实从人民利益出发,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的“说理式”执法,最终赢得违建当事人的认可,同意配合拆迁工作,使拆违工作顺利进行下去。人性化执法理念的实践与推广,避免了机械性执法带来的许多不和谐因素,在体现法律以宣传教育为主、处罚为辅原则的同时,也彰显了法律的人文关怀。

乡镇综合行政执法工作从来都不是孤立的,与其他工作绝不是各自为阵,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执法工作的有序推进,带动了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使基层治理效能大幅度提升。尤为明显的是,喂马乡从过去的上访老大难,通过不懈的努力,变为今日的小事不出村、大事不离乡,一跃成为欣欣向荣的乡村振兴福地。两年来从未发生一起到市、赴省、进京上访事件,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喂马乡执法工作的有益尝试。下一步,喂马乡综合行政执法队将继续开拓创新,坚持并灵活运用“五个一”有力抓手,全力推动基层治理效能不断提升,为创建高质量示范区,建设“幸福和顺”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杨赛青) 

(责编:程峰玲、郗涛)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