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宁县人民法院:巧用“沙画”化纠纷 精准把脉护“未”来

山西新闻网>>法治频道>>法检新风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山西新闻网法治频道讯 父母婚姻出现问题,最受伤的莫过于孩子。近日,乡宁县人民法院在审理一起抚养权纠纷案时,巧妙运用心理治疗技术“沙盘疗法”确定子女抚养权,判决结果得到双方当事人一致认可,也把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

  张某出生于2014年,她6岁时,父母因感情不和在民政局登记离婚,离婚协议约定张某由父亲直接抚养,母亲每月支付相应的抚养费。张某随父亲生活近两年时,因过生日回到母亲身边后,一直由母亲抚养至今已两年。现母亲向法院起诉,请求变更张某的抚养权,一直由自己抚养至18岁。张某父亲却情绪对抗激烈,坚决不同意变更。法庭在询问张某时,张某瞅瞅母亲、看看父亲,甚是为难,情急之下,她表示谁也不跟,要自己一个人生活。

  为了了解张某的真实想法,法官决定用沙盘游戏的方式来和张某互动沟通。通过张某摆放沙具的过程和对摆放画面的说明,真实呈现了张某当下的内心境况以及其与父母双方之间的认可、亲密、依赖程度。这时,张某似乎也松了一口气。

  “沙画中,孩子喜欢的童真玩具却放在了最边远的地方,她似乎想忘记一些不愉快的过往,对争执充满了烦躁、无奈和厌倦……”审判法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英迪向父母解读沙盘时,二人已泣不成声,双方的情绪缓和了很多,瞬间把关注点聚焦到孩子身上。很快,双方从最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角度,就张某的抚养、探望等相关事宜达成一致调解协议。张某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为了引导父母双方提升责任意识,依法履行对子女的监护职责。法官助理向他们宣读了《乡宁县人民法院关爱未成年人提示卡》,强调双方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与陪伴,密切关注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不可因父母离异影响孩子的教育和健康成长。案件审理结束后,当事人一家三口还与办案人员在法庭合影,留下感动的记忆。

  县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主持日常工作的副院长张英迪表示,乡宁法院将始终坚守在保护未成年人的最前线,在未成年人司法保护领域持续深耕,用有力度、有温度的司法服务积极推进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引导和督促监护人切实担负起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以司法力量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近年来,乡宁县人民法院不断创新家事案件审判方式,通过引进沙盘、心理格板、意象火柴、OH卡牌等心理工具,适时疏导当事人心理压力和不良情绪,真实呈现当事人内在状态,运用探索家事案件调解,耐心倾听、引导呈现、自我觉察、相互认同、协商解决“五步法”,每年化解家事纠纷700余件,调撤率均达90%以上,主动履行率达98%以上。(周海)

(责编:程峰玲、郗涛)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