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垣县法治乡村建设凭啥“出圈”?

山西新闻网>>法治频道>>法治政府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山西新闻网法治频道讯 法治乡村建设是基层治理体系的稳固基石,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近年来,襄垣县在乡村治理法治化建设进程中取得了很大成就,目前有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2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6个。随着八五普法的深入,广大农民群众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已经有了明显增强,学法用法的自觉性,依法解决矛盾纠纷的意识也进一步提高,民主法治建设成绩显著。

  坚持党的领导

  搭建法治乡村建设四梁八柱

  襄垣县将法治乡村建设纳入法治襄垣、法治社会、法治政府五年规划方案,列为襄垣县八五普法重要内容。按照“激活细胞、全民创建、统一标准、整体创建、因地制宜、创新创建”的工作思路,加强对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的组织领导,健全机制,进一步明确了工作任务、工作步骤、工作要求,全面构建襄垣县法治乡村建设领域工作机制,绘就了“十四五”法治乡村建设总蓝图。

  压实第一责任

  深化法治乡村民主法治管理

  以服务村民为根本宗旨,压实依法治村第一责任,襄垣县各行政村实行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四议两公开”,凡涉及村民自治范围的重大问题,均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及时修订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严格落实村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按期公开相关事项。村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切实得到保障,无压制、破坏民主和侵犯民主权利的行为发生。

  开展法治宣传

  凝聚普法宣传强大合力

  以“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为抓手,立足群众需求,襄垣县组织实施“八五”普法规划,深入开展送法进农村,推动“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在基层落地开花。围绕乡村振兴、反电信诈骗等方面,以农村集市、森林防火、扶贫帮扶等重要节点为契机,创新普法宣传方式,重点宣传宪法、民法典、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识和农村整体法治化水平。

  加强阵地建设

  提高法治宣传教育实效

  以洛江沟村、善福村、上良村为重点,引导乡村将法治元素融入各人民生活场所,打造了农村法治文化公园、法治文化长廊、法治宣传栏等法治文化设施,形成集调解纠纷、休闲、健身、学习、游憩于一体的娱乐场所,基本实现“一村一法治文化阵地”,让群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法治文化熏陶。

  强化法律保障

  坚持法律服务下沉村居一线

  完善乡村公共法律服务,畅通寻求法律服务渠道,在各村建立完善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以及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的网络体系。扎实推进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进一步延伸法律服务的触角,定期进村为村民解答法律问题、开展普法讲座、开展矛盾纠纷调处,有效提升基层群众法律服务获得感。

  巧借调解支点

  提高基层普法依法治理水平

  健全村矛盾纠纷调解化解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发挥“调解”作用,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建立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有效衔接机制,筑牢维稳“第一道防线”。壮大调解员队伍,共同参与乡村社会治理,调解矛盾纠纷,引导法律服务,成为基层治理的前线部队。

  优化整合力量

  大力推进民主法治示范建设

  充分发挥“民主法治示范村”示范引领作用,辐射带动作用,以点促面,结合各村的实际情况,风土人情,因村施策、因地制宜,进一步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突出重点,全面开花,努力实现一村一品,着力打造有特色、可推广、可复制的基层乡村法治示范品牌。

  襄垣县始终以“党建引领人、文化凝聚人、法治塑造人”为宗旨,积极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健全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努力将法治文化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切实增强了村民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氛围。乡村振兴,法治同行,襄垣县将持续推进民主法治乡村建设,共擎和美乡村新蓝图。(李书江)

(责编:程峰玲、郗涛)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