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县张村乡:积极践行“赵树理调解”工作法
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沁水县张村乡:积极践行“赵树理调解”工作法
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山西新闻网法治频道讯 近年来,沁水县张村乡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践行“赵树理调解”工作法,有效化解基层社会矛盾,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理论宣讲零距离
构建政法理论“3+X”宣传队伍(“3”是综治中心、派出所、司法所,“X”是其余有关站所、法律明白人、网格员、调解员、律师等平安建设志愿者),传递党的“好声音”,奏响和谐“主旋律”。
织密宣讲网络。健全完善宣讲制度,制定出台普法工作计划,将普法宣讲纳入乡党委工作任务提示函,广泛宣传发动基层党组织和各相关站所开展主题宣讲、普法活动。
夯实宣讲基座。利用农闲时间开展理论宣讲,设定宣讲主题,通过设置有奖问答、互动式游戏等方式,广泛引导群众参与。用“地方话”“大白话”让群众“零距离”聆听党的“好声音”。
提升宣讲口味。为摸清群众“口味”,网格员、调解员广泛收集群众关心的话题,组织宣讲队伍围绕基层党建、乡村振兴、惠民政策、法律知识、移风易俗、卫生健康等内容开展宣讲。
警司合署零距离
多年来,张村乡派出所、张村乡司法所“两所”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实行“警司合署”办公工作机制,实现“两所”共享辖区矛盾纠纷排查预警信息资源,共同分析研判辖区社会稳定形势,常态化开展排查矛盾纠纷化解,共同参与辖区重大疑难复杂纠纷调解处理,打造“枫桥经验”基层治理新模式。
合署办公提供便民服务。统一办公场所、设立“一楼两所”,加强基层综合指挥平台建设,对有需求的群众及时进行法律援助。对涉及群体事件的及时联合调解,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优势互补实现纠纷联调。“警司联调”工作模式创建以来,立足“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工作要求,积极运用“赵树理调解”工作法,围绕“警司联调,依靠群众,预防纠纷,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工作目标,不断推进法治化、规范化、社会化管理,促进了张村乡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
同频共振普及法治宣传。针对不同受众群体,采取法治宣传、法治讲座、入户宣传等形式,全面开展法治宣传工作,确保织大织密织牢法治宣传网。同时,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安置帮教对象的教育管理,强化“两所”的信息沟通和协作,及时开展法治教育、个别教育、联合教育活动,提高严肃性和震慑力,有力增进特殊群体学法、守法、尊法意识,减少重新犯罪。
联席会商增强应急处置合力。建立“两所”月联席会商机制,由乡综治中心、司法所、派出所、人民调解员等相关人员参加的联席会议,互相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加强矛盾纠纷统计、分析研判工作,实现信息实时共享,加强特殊人群管控、突发事件应急处理。
同心协力强化特殊人群管控。建立沟通协作和信息共享机制,落实“双列管”责任,将教育、帮扶、管理工作措施落到实处,责任到人。建立健全安置帮教工作风险隐患“常态化”研判机制,定期分析研判,严格落实各项帮教措施,防范个人极端事件和暴力犯罪案件的发生。
隐患排查零距离
张村乡深入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以警网融合夯实平安张村的基层基础。
深化网格体系建设。张村乡以“一体化”运行、“一站式”办理为目标,依托乡党群服务中心设立综治中心,现有专职人员3名,负责乡级社会治理方面的日常业务。在7个村分别成立村级综治中心,村支部书记兼任中心主任,统筹驻村民警、网格员、调解员、平安建设志愿者等基层综治力量,共同负责村社会治理方面的日常工作,进一步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将村综治中心定位为一线实战平台,发挥“前沿哨所”作用,深入延伸组织框架,打造最小作战单元,将全乡12个小网格细化为117个小微网格,紧盯与群众联系紧密的社会治安、矛盾纠纷、便民利民等突出问题,发挥社会治安联防联控、网格化服务管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突出问题联治、重点人员联管、基层平安联创等职能作用,全力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强化警网融合模式。张村乡派出所认真落实“一村一警8555工作机制”,与网格员常态化联合开展“敲门问好”“志愿巡逻”等活动,对各类问题早发现、早控制、早解决,将基层基础工作做细做实,成为平安建设的“移动双探头”,实现了警情下降、纠纷化解、百姓满意的目标。
2024年以来,张村乡继续保持案件低位运行,无刑事案件发生,全乡平安建设和社会大局整体稳定态势向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李书江)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