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县:坚持“四治”融合 打造“枫桥经验”关村样板
襄汾县:坚持“四治”融合 打造“枫桥经验”关村样板
山西新闻网法治频道讯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近年来,襄汾县古城镇关村以党建为引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主动探索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乡村治理新模式,将全县有名的“软弱涣散村”打造成了“山西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山西省“平安社区村”,打造了“枫桥经验”的关村样板。
以自治聚力 构筑信访矛盾纠纷群防群治体系
近年来,关村坚持党建引领、自治聚力,以破解群众的“急难愁盼”为落脚点,奔着问题去、围绕需求改、盯着目标干,全面创新村民议事制度,引导广大村民积极参与到乡村治理、项目建设、环境美化等村内大小事中,极大提升了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为构筑信访矛盾纠纷群防群治体系夯实了群众基础。
关村在逐步完善网格化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落实专人值班制度,使群众有困难、有需求找得到网格,村内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实效性得到了保障。民事纠纷调解室开设以来,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作用充分发挥,根据信访矛盾化解的难易程度实行分级处置,实现“人员、制度、责任、区域”四落实,确保关村信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落地生效。
以法治强基 营造良好法治氛围
关村在矛盾纠纷化解中坚持预防为主、调解优先,运用法治就地解决的原则,在“12·4国家宪法日”等重要节点及时跟进普法宣传工作,通过悬挂横幅、张贴宣传海报、发放宣传资料、投放电子显示屏等形式积极向广大群众宣传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营造了浓厚的知法、懂法、护法、守法的社会文明氛围。
同时,关村注重发挥“法律明白人”在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提高群众法治素养、维护合法权益、预防和化解基层社会矛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针对农村可能出现的婚恋矛盾、土地纠纷、邻里纠纷等开展专题法律宣讲,在矛盾纠纷化解现场提供法律支撑,助力矛盾纠纷排查的合法化解。
以德治润心 营造风清气正村居环境
在乡村治理中,关村充分认识到道德约束在村民“自治”中的重要作用,坚持以德润心、以文化人,强化精神文明建设。结合村民崇尚关公忠义文化的实际,关村“两委”组织村民积极参与《关村志》、村规民约的修订,组织村民参加全民春节运动会、“四月八”关公民俗庆典、“千人同喝一碗粥”“最美好媳妇”“最美好婆婆”“最美女教师”“最美环卫工”的评选与表彰等活动,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凸显榜样力量,弘扬真善美,让义利信并重、敬老爱亲、和睦邻里等道德价值导向在潜移默化中浸润人心。
同时,关村注重发挥“乡贤”在矛盾纠纷化解中的作用,选择群众推举的公道正派、德高望重的道德楷模参与矛盾纠纷的调解,调解工作往往因为“乡贤”的参与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矛盾纠纷化解后,人民调解委员会将总结的经验编写成黑板报及时在公示栏进行宣传,达到了“处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近年来关村的矛盾纠纷事件越来越少,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以智治赋能 深化数智治理模式
在探索新时代“枫桥经验”发展新路径的过程中,关村主动将人防、物防、技防、心防“四防并举”的手段合理运用。走进关村,随处可见“平安乡村”数字监控设备,全村的所有治理要素通过数字化编码全部联网,家户、人员、房屋的管理实现了一户一码、一人一码、一物一码。
在村委会电视墙上,24小时动态监控画面实时显现,在方便留存“真相”的同时起到了全方位的震慑作用。数智化管理模式启动以来,违法侵占、扭曲事实等现象明显减少,矛盾纠纷化解中证据的收集越发便易可靠,人人参与、人人支持、人人受益的乡村治理新格局正在建立,和谐、友爱、忠义的关村初现雏形。(周海)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