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县:把握“三治融合”金钥匙 谱写“枫桥经验”新篇章

山西新闻网>>法治频道>>政法风采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山西新闻网法治频道讯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在临汾市委政法委的悉心指导下,洪洞县政法综治战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厚植为民情怀,始终把服务群众作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治理思路由“全能管理”向“人本治理”转型,治理工作由“坐等办事”向“上门服务”转变,把人民满意作为治理成效的首要标准和工作导向;通过关心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解决群众自己的事情,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近年来,洪洞县立足人口大县县情实际,积极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坚持把守正创新贯穿在基层治理各个步骤环节之中,下足“绣花”功夫,让人人参与社会治理成为自觉;逐步形成“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城乡治理新格局。通过夯实治理之“基”,探索治理之“路”,创新治理之“术”,获取治理之“效”,为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洪洞建设作出了新贡献。

  党建引领社会治理

  洪洞县始终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彻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今年以来,洪洞县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以开展主题教育为抓手,常态化开展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发挥党组织精心精细开展工作、用心用情服务群众的“主心骨”和“指挥棒”作用。通过织密组织体系“一张网”,推动干部下沉“一线法”,汇聚区域资源“一家亲”,联动党群共治“一条心”,把群众工作办实办好,让群众舒心安心,激发社会治理高质量提效新动能。

  按照“优机制、聚合力、激活力”原则,全县各乡镇各部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主动领题、以“融”破题,实现了从管理到治理、从治理到服务的转变,以“融治理”模式找准基层社会治理最优解。

  优机制方面,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建立县级领导、科级干部、驻区单位、志愿者包联责任制度,创新实施党员“双报到”,即四大班子领导到包联乡镇社区报到,在职党员分赴农村、小区或驻地社区报到,开展困难户和信访户动态“双清零”活动,全县82个单位、3500余名党员对131个重难点小区全覆盖包联,搭起服务群众“连心桥”,把群众工作办实办好,让群众舒心安心。

  聚合力方面,运用疫情防控期间探索的五级网格优秀经验做法,全面推行“党建引领+全科网格”模式,将基层党建、矛盾化解、应急管理等15类83项重点工作纳入网格,推动事在格中办、难在格中解,实现基层治理“一格统管”。打造“党建+服务联盟”体系,持续擦亮“温馨老家·幸福邻里”小区党群服务品牌,围绕公共服务、公益慈善、人才服务、文体活动、就业创业5个类别,吸纳职能部门、驻区单位、两新组织、群团组织、人才团队等优质资源成立社区服务联盟,与19个职能部门、14个人才工作室和25个专业协会等签订联盟协议,常态化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惠及居民10万余人。

  激活力方面,面临群众诉求多样化、治理资源碎片化的问题,坚持广泛发动各类多元共治力量,变“单兵作战”为“合力攻坚”,积极探索“融治理”模式,运用县、乡、社区、小区党建联席会议机制,每月定期研究区域党建、社区建设、文明创建、小区治理等工作,推动社区党建、单位党建、行业党建互联互动,实现全县域统筹、多方面联动、各领域融合。截至目前已协调解决社会治理中大事、难事、要事133件,领办事项150余个。

  自治激发基层活力

  始终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充分发挥人民群众自治作用,形成“头雁”领航效应和“雁阵”格局,调动群众参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积极性、主动性,依托多元机制将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

  激发自治强基,深化乡村联动。这几年,洪洞县从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着手,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推进基层社会治理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以常态化推进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为契机,以基层党组织网格为牵引,以甘亭镇团结村试点成果,以洪洞方言“联手”为名,印发《洪洞县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联手说事”工作制度》,激发党建引领民事民管、民事民议、民事民办的基层治理活力。

  依托县乡村三级,在村级综治中心设立“联手说事室”,全县195个小区建立了“联手说事”平台。建立完善“集、商、解、评、晒”五个说事程序,明确谁来说事、说什么事、怎样说事、说成啥事,让群众遇到操心事、忧心事、烦心事、闹心事,有地方说事、有专人理事、有制度办事、有台账清事。群众有了矛盾纠纷,“有事找联手,只进一扇门,了事在当地”。截至目前,累计解决群众关心的出行、教育、医疗、矛盾纠纷等大小问题1338件。

  抓实五级网格,强化服务效能。建立五级网格管理微信群2.1万个,其中企业版微信工作群5065个。加强精细管理服务,让每个网格成为一颗“星”,让每颗“星”都闪耀光芒。政法部门制定了“浦江经验”洪洞办法,建立完善了“六步闭环”运行机制、“六制共建”管理机制、“六联创安”工作机制,按照“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在格上、事在格中”的工作思路,对基层微网格员进行辅导培训,把管理触角延伸到每家每户,推动矛盾纠纷共商共调、治安秩序共治共管,搭建起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有事找“联手”的“党建+全科网格+‘联手’平台”,形成了新时期做好社会治安工作的洪洞创举,实现了“干部沉下去、问题带上来、感情浓起来”的洪洞愿景。

  法治守牢治理底线

  始终牢牢把握法治是基层社会治理中体现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作用,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作用。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谋划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依法破解基层社会治理难题瓶颈,不断增强基层社会治理定力。

  以“八五普法”为载体,厚植“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沃土,推进普法和依法治理有机融合,让法律服务与基层群众“零距离”接触。打造多元普法体系,以法利长远。构建普治并举的“大普法”格局,以“立足社区小阵地、做好普法大文章”的工作理念,整合完善政法力量,推动司法志愿者进小区,守好“法润万家”阵地,强化“法律七进”服务,精准把脉群众法律需求,推动以案说理、以案释法、以案明纪;发挥特色文化资源优势,把法治元素与乡村振兴、平安建设等有机结合;不断增强群众法治意识,让法治声音直抵人心,引导群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基层治理,为核心稳定注入内生动力。

  把社会治理纳入法治轨道,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良好社会氛围,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保障。由洪洞县委政法委牵头承办在全县基层派出所、基层法庭工作站开始探索推行政法“五老”(含政法“五老”+“联手说事”)调解破解信访难题、助推社会治理工作模式,即以县政法“五老”(老法官、老检察官、老警官、老司法行政人员、老律师)为骨干,以乡村“五老”调解员(老支书、老代表、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为基础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充分将政法“五老”调解与“联手说事”调解相结合。“联手说事”调解队伍是由离任村(社区)组干部、党员、退休教师、热心老人、新乡贤、志愿者组成,他们情况熟、人缘好、威信高,能及时化解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麻烦事”。疑难复杂案件则交由政法“五老”调解。在城区实行“政法‘五老’坐班+‘联手说事’”调解机制,在农村实行“政法‘五老’+‘联手说事’”预约流动调解机制。通过该调解机制,引导人民群众信法用法,通过依法调解信访纠纷,实现大量的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

  打造基层法治示范单位。把后端力量移到了前端,把更多矛盾纠纷预防在源头、消灭在前端。以甘亭枫桥式法庭、赵城环境资源保护法庭等为基础,加强“一室三站”建设,县法院驻华翔集团、驻县综治中心、驻辛村镇法官工作和驻霍泉水资源司法保护站挂牌运行,建立“1+1+1”工作站组成模式,为群众提供全方位诉讼指导,累计接待案件调解当事人55人次,调解案件25起,调解成功案件10起。

  深入开展“无讼”乡村示范点建设。洪洞县人民法院以甘亭镇士师村为试点创建“无讼”村。经过一年的努力,坚持诉源治理,凝聚各方力量,立足多元解纷机制,运用“1+9”模式,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多元调解需求,不断延伸司法职能触角,已逐步形成源头治理、少讼无讼的良好局面。下一步,将在全县的6个乡镇10个村继续做好示范点“无讼”村建设,充分发挥司法在诉源治理中的参与、推动、规范和保障作用,积极推进基层诉源治理,促进社会矛盾纠纷及时、高效、源头化解,切实维护好乡村和谐、稳定,助推基层社会治理迈上新台阶。

  德治教化崇善向上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洪洞县始终把握德治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春风化雨”“德治润心”作用,引导群众明是非、辨善恶、守诚信、知荣辱,凝聚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强大精神力量。注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依托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推动社区文化活动阵地与文明实践站融合发展。通过深化道德实践养成教育,弘扬道德模范精神,不断强化主人翁意识,树立道德榜样,维护信用价值,建设精神家园,推动基层社会价值共创。

  良好的德治文化能潜移默化熏陶村民,让德治在基层治理中既塑形又铸魂。推行“乡村治理星级积分管理模式”试点,通过“小积分”化解“大问题”。以广胜寺镇柴村为试点,以古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为源,以“有德者有得、善行者有获”为核心,探索推行“积善成嘉”模范榜。

  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深刻理解“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的内涵,推动柔性与刚性协同发力,学习和运用好“浦江经验”,常态化推进“双报到双清零”活动,以信访为切口,创新开展信访“温暖周日”关怀行动,组织党员入户帮助老上访户解决看病、上学、就医、小额贷款、技能培训等具体困难,跟踪服务老上访户,以温暖行动转化消除信访隐患苗头。

  以命案防控治理为抓手,对村(社区)排查出来的“六类人员”逐户落实敲门行动,做好思想教育、心理疏导,做到以德服人、以理服人。

  加强家事文化教育,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涵养新时代良好文明风尚,不断增强群众文明素养,教育引导居民崇德向善、见贤思齐、育德于心、成德于行、弘德于常。选树洪洞好人,倡导善行义举,潜移默化育德于心、成德于行、弘德于常,把文明之风“种”进广大市民心田,结出平安果。

  智治赋能提升“三治融合”支撑

  始终依靠科技的力量,推动乡村振兴。随着治理生态越来越多元、治理问题越来越复杂、治理需求越来越多变,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技防智治”无疑是必然的选择。洪洞县充分发挥智治支撑作用,推进信息互联互通,完成投资1352万元的综治平台建设工程,实现县、乡、村三级综治视联网系统全联通、全覆盖。构建以数据为核心、业务为牵引、决策为目标的信息数据资源池,为风险精准“画像”,确保见事早、看得准、下手先。全县投入3500万元,深化“雪亮工程”建设,推进升级改造、联网应用,提升技防水平。加强智能化执法办案,又投入3000万元,用于智能化建设,以“警格+网格”率先发力,完善社会面智能感知点位建设,利用人脸识别、人像比对功能,抓获在逃人员20余名,提升精准打击犯罪、优质高效执法司法的整体效能。

  把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紧紧依靠群众探索创新,才能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为洪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打铁还需自身硬,绣花要得手绵巧。槐乡的土地上,如何巧用这根“针”,串起千条“线”,织密一张“网”,精绘“实景图”。把“盆景”变成“风景”成为槐乡百姓的心愿。

  下一步,洪洞县将坚持和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人民为中心,进一步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不断探索洪洞的善治之道。做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下足“绣花”功夫,精准施策,抓准、做细。以细“治”入微的服务提升基层治理温度,牵引社会问题软着陆,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小步”。在守正中,不断织密“精网微格”、凝聚“全员在格”、推动“服务到格”,在创新中,让感知基层群众需求的“神经末梢”时时在线,守护群众稳稳的幸福,持续提升洪洞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效能和质效,不断打牢社会治理根基,持续增强社会韧性,着力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洪洞提供有力治理保障。(周海)

(责编:程峰玲、郗涛)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