隰县:实施联调工程 深化源头治理
隰县:实施联调工程 深化源头治理
山西新闻网法治频道讯 今年以来,隰县认真落实省、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助力转型发展专项行动决策部署,以“矛盾纠纷联调工程”为抓手,构建“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业调解”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格局,推动调解资源深度融合、调解力量重心前移,近80%的矛盾纠纷在基层得到化解。2023年截至目前,群众来县上访同比下降12.6%,法院受理民商事案件同比下降20%,平安隰县建设的基层基础更加稳固。
加强“一站式”平台建设,在强化服务上求突破
推进县级中心平台、镇村基层平台、重点行业平台建设,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一是做强中心平台。依托县级综治中心,建成县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并实体化运行,中心采取入驻、约驻、轮驻等方式,吸收政法机关、信访、行业部门、法律咨询等资源力量,为群众提供全覆盖、全领域、全过程的优质服务。二是做实基层平台。按照组织领导、人员机构、制度运转、工作保障四个到位的要求,建设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7个,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73个,统筹综治干部、包村政法干警、法律工作者、网格员等各类资源,实现群众诉求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三是做专行业平台。发挥行业部门专业人员、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优势,建立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3个——隰县道路交通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隰县婚姻家庭调解委员会、隰县访调对接人民调解委员会,负责本行业、本领域的矛盾纠纷调解。
加强制度建设,在源头预防上见实效
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制度执行成效。一是建立排查预警机制。乡镇组织网格员、调解员、派驻民警、治安志愿者定期进家庭、进楼院、进企业、巡街巷开展排查,发现可能引发重大案事件的突出风险隐患,及时向主管、监管部门发出预警建议,推动前端解决问题。从2022年起,截至目前,共排查矛盾纠纷5245件,化解5140件,化解率98%。二是建立政法干警包村机制。组织公安局、法院、检察院、司法局选派130名业务骨干进行包村,做到每个村有联点工作人员,并开通“隰县‘智慧政法’服务平台”,平台二维码在各村(社区)醒目位置摆放,群众通过扫码就可以查看包联本村的政法干警姓名、联系方式等信息,对矛盾调解、法律服务等进行咨询,让矛盾得到及时发现、及时化解。三是建立分类解决机制。针对简单纠纷当场调解;现场无法化解的一般矛盾,及时上报乡镇矛调中心,组织矛调员、网格员等对症下药进行调解;疑难复杂矛盾,由县委政法委协调法官、检察官、村(社区)民警、律师、人民调解员及涉及的职能部门集中“会诊”,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成诉、成访前。2023年6月份,某社区出现一起婚恋情感纠纷,男方扬言要采取极端手段对女方实施报复,为避免事态失控升级,政法委第一时间组织政法机关的包村干警、妇联、乡镇等有关人员,多次上门开展联合调处、法治宣讲、心理疏导,最终做通了当事人的工作,成功预防了一起可能因矛盾纠纷引发的极端事件。
加强队伍建设,在调解能力上促提升
加强队伍建设,提升队伍攻坚能力。一是配备专职调解员。全县各乡镇、村(社区)配备专职调解员74名,相关行业单位配备专职调解员78名,具体负责本辖区、本行业、本领域的矛盾纠纷调解。二是加强业务培训。建立定期培训制度,县矛盾调解中心每年对全县矛盾调解员至少集中培训2次,内容包括人民调解法、调解方法技巧、卷宗制作及案卷归档等。乡镇和行业部门每年至少对矛盾调解员进行1次培训,促进矛盾调解员的专业技能水平整体提高。三是加强考核管理。制定《矛盾调解员补助奖励办法》落实“以案定补”制度,根据调解矛盾纠纷的质量、难度、社会影响大小以及调解规范化程度等内容,确定调解员补助。建立“考核奖励”机制,每年对调解员工作进行一次全面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确定不同奖励标准,充分调动了矛盾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为维护基层社会稳定提供了坚强队伍保障。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最前端、最前沿,党的二十大为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隰县将继续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深化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实践,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以更高水平的“平安隰县”保障全方位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周海)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