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马:“普法志愿者+家事纠纷调解” 助力基层治理高质量发展
侯马:“普法志愿者+家事纠纷调解” 助力基层治理高质量发展
山西新闻网法治频道讯 近期,中共山西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办公室决定对第二批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和项目予以命名,侯马市(创新“普法志愿者+家事纠纷调解”机制)被列入第二批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和项目名单。
近年来,侯马市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建立“普法志愿者+家事纠纷调解”机制,以小切口入手,聚焦民生诉求,全力化解矛盾纠纷,助力基层依法治理建设提质增效。
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夯实基层治理基石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基层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为深入推进人民调解工作向基层延伸,侯马市依托志愿者联合会在浍滨街道秦村北社区设立家事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一是精心选配人员。调委会主任、副主任、调解员都是从志愿服务人员中挑选出来的具备一定文化素养、管理水平、法律法规知识、德高望重的精英。二是组织开展法治培训。定期邀请司法行政机关和法院业务骨干、律师对调解员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开展案例分析研判,进行调解经验交流,坚持网上学习司法厅组织的人民调解员法律法规知识技巧培训,有力提高了调解员的法律素养和调解能力。先后有2个调解案例被司法部案例库采用,作为优秀范本在全国推广。三是品牌创建特色鲜明。家事纠纷调委会以志愿者为人力资源基础,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发挥人熟地熟优势,零距离服务百姓,从获知信息、倾听诉求、初步研判,到吹响“集结号”,最终化解矛盾,大多只需要半天时间,使枫桥经验在侯马落地生根,成为侯马法治建设的重要力量。
创新引领,精准施策,提升矛盾纠纷化解效能
侯马市家事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突出创新赋能,坚持多措并举,不断推进调委会向制度化、专业化、规范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一是强化工作规范,抓好组织建设。按照《全国人民调解工作规范》要求,做到有固定的调解室、专职调解员,有统一的标牌标识,有配套的上墙制度,有印章,有人民调解的徽章,有规范的调解文书与统计台账。制定了《家事纠纷调解室工作守则》等各类规章制度3章28条,确保了调解工作规范开展。二是以人为本,化解矛盾纠纷。实践中,调委会以人为本,坚持“预防为主,调防结合”的工作方针,总结出“换位—理法—优劣—互让”8字亲民调解路径,成功运用情感沟通法、利益平衡法、背靠背调解法、联动调解法等“九步调解法”,提升调解效能。三是联调联动,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家事纠纷调委会在前期实践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服务模式,在市司法局协调下,调委会与信访局、人社局、民政局、各公安派出所等信访工作重点单位建立联动机制,凡涉及家事纠纷的信访事项,第一时间移送调委会进行调解,并在调解中邀请律师、司法所工作人员做司法引导和底线把控,合力攻坚,系统化解。
普治并举,标本兼治,拓展依法治理路径
侯马市以法治建设为引领,在深入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乡村振兴、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等活动中,不断优化法治力量向基层聚集,让法治成为护航发展最硬内核。家事纠纷调委会紧盯法治建设这个“总目标”,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广泛参与,深度融合,将法律咨询服务、社情民意收集、宪法法律宣传、公共事务协商延伸至基层各个角落,为基层法治建设增色添彩。在家事纠纷调委会的辐射带动下,撬动了社会组织等多方服务力量纵深推进基层依法治理全面发展。“学法用法示范户”“法律明白人”遍地开花;“一村一法律顾问”与群众需求“零距离对接”;“暖心驿站”办好为民服务“微实事”;推动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树立社会崇德尚法风向标;优化新媒体普法应用,打造普法公众平台矩阵;注重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引导群众向上向善;十大法治惠民实事,托起法治侯马艳阳天。
源头活水,成就大河奔流。侯马市用实践证明,“普法志愿者+家事纠纷调解”机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人民调解新模式,为基层依法治理提供了强大助力。站在新的起点,侯马市将继续深耕法治土壤,继续答好法治建设“侯马卷”,用不断提升的法治水平为侯马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周海)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