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坚持德治“四融入”提升市域善治水平
长治坚持德治“四融入”提升市域善治水平
长治市充分发挥德治固本作用,坚持德治“四融入”,以群众满意为落脚点,融入群众、融入文化、融入实践、融入制度,推动市域社会治理德治教化不断向广度拓展、向深度推进、向精度提升,不断提升市域善治水平。
一、坚持德治融入群众,凝聚治理力量。注重优势资源力量下沉,让群众成为德治主体,深化疫情防控经验,凝聚群众力量一呼百应。联系群众零距离。设立6394个网格,配备专职网格员8526名,坚持“群众在哪里、网格工作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群众的需求在哪儿,网格工作的重点就聚焦到哪儿”理念,常态化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多样化。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市级领导深入人大代表联络站点联系制度,集合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教师、医生、农艺师和社工优势,运用小夜校、座谈会、田间地头等多种形式组团下沉服务,解决具体问题,坚决防止矛盾纠纷外溢上行。发动群众全参与。开展“平安县乡村三级联创”和“平安家庭”“平安景区”“平安校园”“平安单位”等“平安三十创”活动,凝聚群防群治力量和民警等专业力量,开展治安清查、社会巡访,构筑起全覆盖无缝隙巡逻防控网络。
二、坚持德治融入文化,丰富治理内涵。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势,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群众树立良好道德风尚。红色文化润民心。依托八路军纪念馆、老爷山抗战旧址、黄崖洞兵工厂、太行太岳烈士陵园等红色传承阵地等红色传承基地,打造红色研学教育、“红色思政课堂”等“红色”品牌,开展教育活动1.3万场次,夯实群众参与的思想根基。法治文化强民心。精心打造了以长治市宪法主题公园为代表的一批法治文化基地,全市因地制宜建成法治文化公园42个,法治文化广场43个,法治书屋、舞台、大院337个等等。营造了群众出门看到“法”,散步见到“法”,办事有人宣传“法”的浓厚法治氛围。英模文化聚民心。常态化开展道德模范、当代乡贤、最美军嫂、最美警嫂、最美网格员、最美调解员等系列人物评选表彰和学习宣传活动,其中获各级表彰的见义勇为先进达400余人,各级奖励慰问金支出200多万元。全市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55人,山西省道德典型110人,市级道德典型2万多人,擦亮了“好人城市”名片。
三、坚持德治融入实践,提升治理效能。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坚持把志愿者作为新时市域社会治理的主体力量,做到群众有所呼、志愿有所应,让群众在享受志愿服务便利的同时,潜移默化亲身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对接群众需求。长治市投资700万建成首家智慧“托老所——东篱养老院”,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社工及家属五种力量共同为辖区老年人保驾护航。为确保新冠疫苗接种,志愿者对未接种新冠疫苗的人员耐心讲解政策,主动服务、免费接送,推进了疫苗接种工作。今年以来,5万余名志愿者积极参与到“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志愿服务活动7000余次,为群众办实事好事5000余件,增强了群众参与感。提升志愿水平。志愿服务内容从初始零散的卫生整治升级为文艺宣传、维稳调解、消防治安等,被形象地称为传递党和政府声音的“放大器”、推动社区工作的“助力器”、疏解社会矛盾的“减压器”和为居民办实事的“取暖器”。打造特色品牌。探索培育社会调解、民间调解,用群众智慧解决群众问题,推广长子县村级民事管理委员会、“调解进万家”、屯留区“三老调解室”、黎城县中心户长等模式,走出了群众自我化解矛盾的新路子。今年以来,全市共发动8.6万余名志愿者、2540支志愿服务队伍投入基层社会治理各个层面,参与社会治理服务项目1560余个。
四、坚持德治融入机制,增强治理牵引。注重机制引领,建立完善德治体系,推动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德治常态化运行。一是构筑社情民意响应机制。依托综治中心建设,推行“网格化+联动处置”,集中受理社会公众和广大人民群众在民生诉求、治安防范、矛盾纠纷调解等面存在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化解群众反映的社会治理热点、难点问题。今年以来,共接受群众各类诉求1670起,解决1598起,解决率96%。二是构筑邻里共商共治机制。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墙、善行义举榜、当代乡贤榜、脱贫光荣榜建设,推进星级文明户创评工作,县级及以上文明村镇已全部设置“一墙三榜”。全市85%以上的行政村已制定完善了村规民约,普遍成立了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赌禁毒会。三是构筑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先后出台了《长治市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实施方案》《长治市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实施方案》《长治市加强个人诚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信用建设制度性文件。截止目前,信用信息公示工作已经覆盖了全市12个县区和34个市直单位,覆盖具有行政权力的单位439个,报送“双公示”信息125657条。四是构筑市域德治体系机制。印发《关于建立党员到居住地社区党组织报到制度在社区治理中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通知》《长治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关于进一步完善见义勇为确认和保障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农村移风易俗的意见》等,构建了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主要内容,彰显深厚文化底蕴的城乡基层德治教化体系。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